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—激情直播赢盈中

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
文化昆明

“非遗”在村中“活”起来

来源: 昆明日报   2023-01-09 10:52   字号: [        ]

1月8日,农历腊月十七。眼看春节快到了,晋宁区晋城街道回龙村的李会芬又开始忙碌起来。她要制作一种在春节前后广受欢迎的特色美食——米花团。

回龙村是晋宁区的非遗文化村。村里三分之二的村民都掌握着独特的手工技艺,米花团、叮叮糖等承载了当地几代人童年记忆的小食品都来自这里。

米花团制作技艺在晋宁传承已久,2019年,该项目列入昆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当地人将它视为一种吉祥物,每到春节前后,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制作摆放米花团,寓意生活红红火火。一个米花团看似简单,却需要多道工序:从选料、选米、蒸米、上色、配米、炒米、拌米到成型,整个过程费工费时。

李会芬制作米花团是祖传的手艺,虽然费事,但更能保留原汁原味。李会芬夫妻二人配合默契,从爆米花到出锅,既快又好。红、黄、白等颜色的米花炒制好后,把米花用麦芽糖浆搅拌均匀,各种刻有春字、福字、吉字、祥字的模具洗净,便在其中分别用红黄色的米花摆字,为下一道工序作准备。这时,将各式各样的缸、碗、盅就要上场了,大小、圆度完全靠这些容器。装满白米花后,在缸里不停转动,米花慢慢变圆、凝固坚实,再把模具上的字样扣在白色的米花球上,就镶嵌上了红黄色的福字、春字等,特别喜庆。

李会芬说,现在经济好了,物质丰富了,村里的孩子也认不得米花团了,但她家喜欢做,毕竟是家传的手艺,舍不得丢弃,要一直把这项手艺传下去。如今她把手艺传给了儿子。“每年都有人预订,要做几百公斤,都由儿子来做。”她说。

其实,在回龙村,除了米花团,还有一项技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,那就是鸟笼制作。

据回龙村村干部何丽琼介绍,回龙村的鸟笼都是手工制作,由于做工考究、雕刻精细,深受国内外客商喜爱,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特色产业。这些鸟笼,便宜的数百元一个,好的七八万元一个。

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春是回龙村鸟笼制作的“名家”,他的鸟笼最高卖出12万元。据杨春介绍,回龙村制作鸟笼的历史约有百年,分为素笼和雕花笼两大类。素笼无任何装饰与雕琢,追求浑然天成的感觉,雕花笼则精雕细琢,梅兰竹菊、花鸟虫鱼都能雕得活灵活现。

回龙村的鸟笼产业早在2006年就走上产业化道路,当地还成立了竹木鸟笼协会,吸引百余人入会。“鼎盛时期,回龙村专业制作鸟笼的就有百余户,每年的毛利达700余万元。”回龙竹木鸟笼协会会长张树国说,目前,回龙村的鸟笼已远销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福建及东南亚等地。

当然,回龙村的非遗项目可不只这些。在昆明偶尔还能听到“叮叮糖”,就是这里的又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“叮叮糖”是用大米、麦芽粉经过发酵之后制成的糖类食物,一锅糖的出糖率和口感、色泽,全靠大米品质和制作人的高超技艺和对火候的掌握。

“叮叮糖,叮叮糖,吃了不想娘!”这是回龙村的一句童谣,它充分展现了很多人童年的甜蜜记忆。现在,“叮叮糖”已很少见,但是回龙村人仍在做。因此,也有游客为找回儿时的甜蜜回忆到此寻访“叮叮糖”的踪影。

晋宁区政府有关负责人透露,截至目前,晋宁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5项,其中省级5项、市级32项、区级38项;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6名,其中省级6名、市级17名、区级53名。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。为此,晋宁区将认真贯彻执行《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》,坚持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的方针,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和扶持,巩固和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,积极探索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,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,让非遗活起来、火起来。(记者赵书勇 通讯员冯静 何雨佳报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