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—激情直播赢盈中

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
历史文化名城

昆明城脉|老昆明“高墙深壕”背后的“军事逻辑”

来源: 昆明日报   2023-02-24 11:50   字号: [        ]

明初新建的云南府城是明朝在云南的统治中心,是一座军事城堡。它的建城“蓝图”,可以在北宋兵书《武经总要》、南宋兵书《守城录》中找到,并融合了明军用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。和宋朝一样,明朝最大的对手都来自游牧民族,他们的骑兵擅长运动战,当年宋朝军队总是吃亏,后来改用阵地战对运动战。宋朝的基础是农耕民族,修建城池沟渠是长项,正好以己之长,克敌之短。宋军最可靠的防御阵地就是城堡,随着战事发展,宋朝设计修筑的城防工事日益牢固,守城武器装备也日益完善。不但挡住了金兵、西夏铁骑的进攻,就连横扫欧亚的蒙古军的蒙哥大汗也被困死在南宋的坚城之下。明太祖朱元璋早就把“高筑墙”作为战胜元军的重要战略手段,并多次让主政云南的沐英“深挖壕(护城河)”“高筑墙(城墙)”。身经百战的沐英自然不敢怠慢,云南初定,就集中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重建了“高墙深壕”的军事城堡、全新的昆明砖城。

明代的昆明军事城堡

明代初期主政云南的沐英新筑云南府砖城,把元代中庆城南城、今天的三市街、金碧路一带划到城外,在城南形成居民区,而在城外东关、南关形成商业区。所有官府、衙门和一部分卫所、寺庙都圈在城内,再把螺山(今圆通山)、翠湖围了进来,形成一个周围“九里三分”、面积约1.4平方公里的全封闭的政治、军事区域。城里一般居民很少,所有城门都派兵驻守,早上定时打开,晚上定时关闭。城中又分为“坊”,坊与坊之间设立木栅,派兵值守,早上打开,检查路人,晚上关闭,禁止出入,以防意外。于是,王公贵族无论行政、休闲、拜佛、求神,对全省实施政治、军事、精神统治,都可以在这座城堡中解决,不须出城池一步,非常安全,所谓“三里三分穿城过”是也。

这个大格局一直持续到清代。清嘉庆年间的《滇系》称,当时的昆明“坚城高峙,深池周环”,仍然是一座军事城堡。虽然由于商业发展,昆明已经“闾阎接地,罗十万之人家”,但依旧“戈甲连营,拥八千之组练”。据清康熙《云南府志》、清道光《昆明县志》、近代《新纂云南通志》记载,清代昆明城里的大小衙门达40多个。此外,昆明城内还有两个演武场,一个在城内翠湖以西,今天的省图书馆和讲武堂址;一个在今天的胜利堂以西、福照街以东。

老昆明城门和“瓮城”

明初修建的昆明砖城有6道城门,城门外都连接有一座很小的月城。从老照片看,昆明月城的周长也就200多米,一面紧靠城门,和主城墙连成一体,和其他3道城墙围成一座小城,一般为半月形,所以叫“月城”,也叫“瓮城”——瓮是大瓦罐,瓮城就是小小的圆形城池。不过,昆明瓮城全部是矩形的。这些瓮城都会另外再开一道城门,一般都不开在正面,多或左或右,开在两侧。昆明的6座瓮城大小都不一样,没有一定之规。最大的是南门瓮城(在今天的近日公园),最小的是小东门瓮城(在今天的青年路、圆通街交叉处)。大东门瓮城(在今天的青年路、长春路交叉处)中的空地很大,聚集了不少菜贩、摊贩,成了一个市场。小西门(在今天的文林街、建设路交叉处)的瓮城也不小,后来公然有人在里面开起了一个饵块作坊。

瓮城和瓮城门都是中国常见的军事防御建筑,是城墙的有机组成部分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,中国的城堡就有瓮城了,五代、北宋时修筑瓮城成风。瓮城的作用是军事防御。城堡的薄弱环节在于城门,攻城方一般很难“破墙而入”,但“破门而入”就容易得多。在城门外修建瓮城,就为主城门上了一道保险,大大强化城堡的主动防御能力。

第一,可以控制护城河吊桥,阻击来犯之敌。

第二,迫使进攻者只能从瓮城的侧面攻击瓮城门,陷入主城与瓮城的夹角中,遭到守城军队立体、多面的夹击。昆明瓮城门多半向南,也因为昆明城地势北高南低,瓮城门向南,不但迫使来犯之敌别手别脚地从侧面攻城,而且迫使他们从一个更低的角度仰攻瓮城,进攻难上加难。

第三,为了对付攻城槌等古代攻城利器,瓮城门避开正面,使敌人的攻城槌难于展开,就是勉强展开了,必定会暴露在守军多面打击的杀伤范围内。

第四,如果敌人攻入瓮城,守城军队可以关闭主城门和瓮城门,凭借主城、瓮城的城墙城垛,张弓射箭、抛投檑石、炸药,消灭攻进瓮城的敌人——从消极防御转为积极防御。

瓮城门多半开在主城门外的侧面,也是军事防御的需要。宋代《武经总要》这样写道:“城门外的瓮城,或圆或方,根据地形而定,城墙的高厚与主城相同,但门要开在侧面,是左是右,各随其便。”古代城池的瓮城门有时也不开在侧面,而和内城门一样开在正前方,这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:皇帝、钦差、王公、贵族、封疆大吏、外国显要出入城堡,要他从瓮城的侧门弯着绕着进城,当然有伤脸面,不成体统。于是就在城堡的瓮城门中,留出一两座直门,作为官道或御道的出入口。这样一来,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尊严,作为昆明城堡“正门”的南门瓮城大门就只能直开。而大东门瓮城直门是南门瓮城直门的“备份”。昆明通京大道往东而去,今天的东站一带旧称迎恩铺,就因为早年这里有座迎恩牌坊得名。据明代景泰年间的《云南图经志书》记载,这里原来是滇阳驿,建于明洪武十六年(1383年),这座迎恩坊“雄跨街市”,很有气势。名曰“迎恩”,意思就是迎接天子恩惠,迎接天子沿通京大道传来的圣旨和派来的官员。因为南城外商业太盛,人多地杂,当朝大员出入昆明城,多半从东边而来,往东边而去,这叫“紫气东来”,旧时举办“迎春”“祭先农”等大典,敬天法地,“神”来“神”往,总督、巡抚和群官也得进出大东门,这也是“紫气东来”,岂能委曲?于是大东门和它的瓮城门也不得不直来直去了。

当然,昆明南门、大东门和瓮城门都朝前开,在军事上就有问题。瓮城前方的防御面窄,攻城的一方就容易占便宜。明代修建昆明城的时候,在南门的两侧修建了钟楼和鼓楼,而鼓楼离大东门也不远,正好补上城防的短板,这在前面已经提到了。

昆明城的“马面”墙墩

城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,事关生死,不可不慎。它是中国古代数千年军事科学发展的结晶,是死了无数的人、亡了无数的国才总结出来的。在宋代《武经总要》的造城“图纸”中还可以看出,每隔一定距离,就有一段城墙凸出到主城墙的外侧,成为一个矩形的墩台。从平面上看,这是一段矩形齿状墙体,也有的是曲形波形的墙体。凸出的城墙又叫做墙台、敌台、墩台,因为外观狭长,有点儿像马脸,又称“马面”。昆明城也有“马面”墙墩,在地方志书的文字中没有查到,但是在地方志书的地图和一些老照片上都找得到,昆明人俗称“墙墩”。从昆明城的老照片看,昆明城的“马面”墙墩为矩形,其上无楼,但建造坚固,雄壮威严,成为昆明军事城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
“马面”墙墩的出现,全出于军事需要。墙墩上也建有垛墙,垛墙之间有垛口。“马面”墙墩的作用和瓮城差不多,可以和城墙、城楼、瓮城互为犄角,克服一般城墙平面防守的弊端,最大限度地消除防卫死角,形成立体、多元的防守面,把攻城者尽可能暴露在守城者的兵器打击范围内,自上而下,从正面和两个侧面反击来犯之敌。马面墙墩较长,可以用弓箭反射城下的攻城者;又因为马面墙墩密集,箭矢、炮石的射程可以相互交叉连接,敌人攻到城下,四面矢石交下,从天而降,处处受敌,无法立足。

具体来看,“马面”墙墩外侧三面都有垛墙,左右两侧垛墙开有垛口,便于抛檑木、砸砖石,发射箭弹,阻击敌人攻城。墙墩正面的垛墙一般不开垛口,但比左右垛墙高出两尺,可以阻挡敌人从城外发射过来的箭、弹。“马面”墙墩的宽度一般为12~20米,凸出墙体外表面8~12米,墙墩之间距离是100多米,火力交叉点约60米,恰好在古代弓箭、弩、飞钩、掷枪、擂石等抛掷类武器的有效射程之内。这样,就可以在主城墙外形成一个密集的空中交叉杀伤网,有效提高城墙的防御功能,夺取战争的胜利。

南宋《守城录》总结了当时攻城武器的发展和实战经验,提出要改革守城战法,要“守中有攻”,要注意沟通城内外道路,以便随时乘机出击。它主张改革原有的城门、城墙、瓮城,收缩容易受到炮击损毁的四方城角,拆除马面墙上的附楼,另外修筑又高又厚的城墙,还应该改变原来的一城(一道城墙)一壕(一条护城河)的城池设计,建设“重城重壕”(双重城墙,双重护城河)的新型的城防体系,来增强城堡的防御能力。

明代昆明城的修建,到处可见这部《守城录》的影响。如城东、城西加开一座城门,以便调动兵力,反击攻城的敌人;又如马面墙墩上多半没加盖敌楼,而墙体修建得十分坚固、厚实;再如昆明城的四个角,除了西北角外,另外3个城角都收缩成或大或小的弧形,西北角因为地势限制收不回来,也添建了一座马面墙墩,把短板弥补起来;最后,昆明城门外有瓮城,城下有护城河,东面还有盘龙江,南面、西面还有滇池、草海,这又是《守城录》上说的“重城重壕”。

明洪武年间,在滇阳(昆明)从军的史公谨有《云南》诗,可见当时昆明城“杀气”之重:

城南双塔高嵳峩,城北千山如涌波。

隔断中原万余里,耳边无处闻弦歌。

我来正值兵戈后,厌听边声出刁斗。

壮士沈雄细柳营,岂效棘门空﨣﨣。

金戈铁马拥云雾,顾尔羣凶如培塿。

军中大将汉武侯,气吐虹霓横素秋。

七擒七纵平其酋,杀气惨淡空中收。

清末民初地图上的昆明城墙

清宣统三年(公元1911年),昆明出现了经实测编绘而成的地图。当时的云南陆军测地局对昆明街市里巷按比例尺实施测图,制作了《昆明市街图》(即《清末昆明街道图》),比例尺为1/5000,这是昆明的第一次现代城市基本图测绘。这张地图特别标出了昆明城的马面墙墩,有的墙墩上还有敌楼,映证了早年昆明“五城十七楼”的说法。这些马面墙墩都建在要害部位或者城墙的薄弱环节上。在西北、东北、东南3个城墙角上,都建有马面墙墩和敌楼。昆明城南、西南的地势低平,城墙走向为不规整的弧形,在这两个方向修建的马面墙墩和敌楼比较多,明显是为了弥补短板,加强昆明城的军事防御能力。另从清末昆明城的老照片看,昆明城的“马面”墙墩是方形的,建造得十分坚固,是昆明军事城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
民国初年出了本《昆明市志》,书中绘有一张昆明城地图。这时的地图测绘技术更加成熟,昆明的主体城墙也还没有拆,在这张官方地图上显示的昆明城墙应该是最接近真实的。从这张地图上看,昆明城墙北面绕圆通山而居高临下,北城门东边的城墙建在圆通山高地上,北城门的西边有护城河,城市东面有盘龙江和护城河,南面和西面也有护城河,东北角呈小弧形,西南角呈大弧形,东南角接近于直角,西北角就是个直角,但向北面凸出一块,应该是个加强型的“马面”墙墩,用来强化薄弱环节。

在这张地图上,昆明北门瓮城门朝东;大西门瓮城门向南;小西门瓮城门也向南,联接迤西大道;南城门瓮城门向南,连接迤南大道;大东门瓮城门向东,连接迤东大道,也就是通京大道;小东门瓮城门向南。整体看来,昆明城防卫的薄弱面在正南方向,就是今天的南屏街、近日公园和东风西路东段,为了加强这个短板,在这段城墙的两边修建了钟楼和鼓楼。从这张地图上还可以看出,昆明城的“马面”墙墩不少,在城墙走向不规整的地方,都特意修筑了马面墙墩,以强化防守态势。(朱净宇)